发布日期:2018年10月12日
入職了,神的呼召清晰嗎?(上)+ 查看更多
入職了,神的呼召清晰嗎?(上)
+ 查看更多
作者:劉欣安醫生
界別:醫療界
發布:2018-09-01
醫學生時代的我,沒有大志要當哪一專科的醫生。我自以為性格內向,嚮往研究奇難雜症,應該會適合內科。若要向病人傳福音,最迫切的禾場莫過於臨床腫瘤科。我應該不會是那種整天在手術室、外表冷酷的外科醫生吧?但是,想不到當上實習醫生的一年裏,這觀念會 180 度扭轉。
陌生的骨科,是我「第一水」即首三個月的實習輪換。骨科正式的名稱是創傷及矯型外科。換言之,我要在這部門處理很多由皮外肌腱至關節骨折等創傷;也要面對手、腳和脊柱因天生、腫瘤、受傷、炎症或退化引至的畸型和殘障。由一個只識讀書考試的醫學生,變成一個要「落手落腳」打石膏、做小手術和設計療程的實習醫生,是多新鮮有趣。獲醫治的病人滿意,有份行醫的實習醫生也滿足。骨科病人大都是活潑有生氣的,有被護士發現偷食的糖尿足病病人,有嚷著肚餓等候手術的病人,有帶著矯型支架的骨科病童玩耍。即使是身體殘缺的病人,都會得到復康團隊包括物理、職業和義肢治療師的幫助,建立新的生活模式和意義。
有時候,實習醫生能夠協助大手術,我就有份體驗「著緊」手術後病人的醫者心情了。這樣我渡過了快樂的骨科實習,進入先甜後苦的伊利沙伯醫院內科地獄。在內科病房工作,實習醫生會受訓為一個高速的抽血、打點滴、收急症、做心電圖和心胸外壓的機器。這機器要在三日一候召的 36 小時不停地工作,有時候更加要過兩日一候召,即一日通宵一日睡覺的非人生活。在「為奴之地」,素不相識的中大畢業生和港大畢業生,變得同舟共濟。信徒會彼此鼓勵,報告附近有晚間崇拜的教會,當値午夜我們有幸就在便利店遇上食飯。我最怕到腎科和血癌病房,那些病人抽血難度高之外,那裡總令我聞到死人的味道。有一晚當値,我隱約聽到有人叫我的名字「欣安」。幽暗的燈光下,我看見躺在病床上的,是舅父。他再次心臟病發入院,住在腎科病房。我沒有什麼可為他做,只有握著他的手。那一晚是我最後一次見他。有一個病房,住滿了插喉用呼吸器維生的病人,他們多是病情危殆呈現死亡徵狀。面對無法治癒之症,若主診醫生沒有諮詢家屬,拒絕為病人施行心肺復甦急救的同意,護士就會請當值實習醫生「見家長」。這預告死亡的苦差,比只能控制病情的治療更無奈。求主指教我當說的話。
倘若你不是基督徒,而在瀏覽本網站後,你希望更多認識基督教信仰,鼓勵你到附近的基督教教會聚會,願神賜福予你。
歡迎原文或原條短片/錄音轉載,有關使用須知請參閱本網站的使用條款。文章、短片/錄音及資料等均有版權,為免日後出現版權問題,未經版權擁有人同意前,請勿另行出版及易名投稿於任何媒體。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