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19年02月01日
四十年教研生涯回顧 (3) – 連繫之情+ 查看更多
四十年教研生涯回顧 (3) – 連繫之情
+ 查看更多
作者:陳永康教授
界別:科研界
發布:2018-11-30
2017年四月初從手機收到一則訊息,是來自1997年我任教浸會大學化學系畢業的舊生,他擔心我忘記他是誰,還在訊息中附上他當年畢業班本科研究論文之首頁,除了有論文的課題和他的名字外,圖片還顯示了我作為他論文指導老師的名字,因事隔二十年我對他的印象已是有點模糊,他代表同班畢業同學邀請我出席他們慶祝畢業二十年的晚宴。作為老師的我能夠有一次機會與闊別二十年的學生重聚是一件賞心樂事,也是一份榮譽,因為在眾多的老師中他們只邀請了我和李慧明教授。我印象所及他們畢業的年頭是香港回歸中國的歷史時刻,那時香港的經濟很不錯,樓市特別暢旺,他們找工作不難而且有不錯的起薪點。
在六月三十日是周五的晚上,我帶著愉快而期待的心情準時赴約,到達旺角一酒店的宴會廳只見到三、四位負責的同學,隨後陸續有三十多位同學出現,我心裡盤算這一屆同學的情誼也不錯,竟然有七成的同學可以抽空相聚。他們已步入中年期,相貌經過歲月的磨練變得成熟,由一位說話充滿幽默感的同學擔任司儀,兩位老師被邀請發表出席聚會的感言,我分享了從網上TED TALK的一個哈佛大學由1938年已開展的一項<成人成長>的研究計劃,該計劃在波士頓城市連續跟蹤了724位來自社會不同階層男孩的成長情況,每兩年除了有問卷瞭解他們的生活和事業發展狀況,又為他們檢查心理和身體的狀態,近年更為他們作大腦的MRI掃描,到廿一世紀仍有六十位已年屆九十歲仍參與這計劃,研究項目負責人得到一個重要的結論:快樂和健康的人生秘訣是源於與別人有良好關係,與家庭、工作、教會和社區都有好的連繫網絡;這些要花時間建立的良好人際關係還可以保護大腦的健康,所以這些今天已年過九十的參加者大部份都沒有認知障礙的問題。我以自己為例,能透過這次難得與學生的團聚,使我的快樂指數有所提升,隨後司儀用不同的方法讓每位同學輪流發言,我的分享竟然引來幾位『成功』的同學解說他們對人生的頓悟,當他們花了極大的心力和時間去發展事業,甚至成為一間跨國公司分區總裁,他覺得要停下來重整與家人的關係。又有一位男同學放下不稱意的工作,選擇留在家中全時間照顧幼兒,讓有更高學歷的太太全職工作。
在這次聚會之後他們更為自己這屆畢業同學設立了WhatsApp的群組,也邀請我加入這群組裡,以便師生的情緣可以延續下去,心願這平台能成為互相關心與支持的媒介。
倘若你不是基督徒,而在瀏覽本網站後,你希望更多認識基督教信仰,鼓勵你到附近的基督教教會聚會,願神賜福予你。
歡迎原文或原條短片/錄音轉載,有關使用須知請參閱本網站的使用條款。文章、短片/錄音及資料等均有版權,為免日後出現版權問題,未經版權擁有人同意前,請勿另行出版及易名投稿於任何媒體。謝謝!
作者簡介
+ 查看更多
陳永康教授1952年出生於香港,1975年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化學系,並取得甲等榮譽理學士學位。1976年他負笈至加拿大亞爾伯達大學研究院,師事劉行讓教授從事天然物合成的研究,於1979年取得有機化學的博士學位。其後往美國加州大學洛杉機分校,參與有關維生素B12全合成的博士後研究一年。1980年10月回港,並於81年9月加入香港浸會學院(浸會大學的前身)為講師,其後晉升為高級講師,副教授和教授的職位。並於1998至2007年擔任化學系系主任的工作,他在浸會大學的教研工作直至2016年為止,退休時獲大學頒授<榮休教授>職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