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福音策略的更新(由佈道事工到門徒訓練)

作者:黃偉東校長
界別:教育界
發布:2018-09-04
Student_591940202
有一些基督教學校完全不重視校園福音工作,辦學只是為了獲得一個聚會的地方,也有一些辦學團體辦學只是為了服務社會,將教學與完成主的大使命分割,團契、聖經課、週會、早會、福音週、福音營,只是為了告訴其他人學校的六育,而心底裏根本不重視校園福音工作,福音工作沒有成效完全可以理解的。但不少基督教學校有很多有心志傳福音的老師願意向學生傳福音,不少學生在佈道會福音週及福音營中,表示願意決志信主。基督徒學生佔的比例甚高,但當這些學生進入大專、大學及職場時大量流失,問題的徵結又在那裏呢?

不少基督徒對大使命的理解都不全面,以為大使命都是傳福音,使更多人信主便完成使命,因此變成重傳道,輕教導。不少基督教學校,往往安排很多的福音聚會、大型佈道會,希望有更多的學生信主,很多時會短暫看見成效,但大量的學生在畢業後流失。大使命並非叫萬民作信徒,乃是叫萬民在主的門徒。

學生在大型福音聚會中,不少會受到聚會氣氛影響,即使表示決志,也未清楚得救。學生決志後,若欠缺栽培和跟進工作,只會製造大量屬靈的棄嬰,好像撒種的比喻中,落在淺土石頭地上的種子,土既不深,發苗最快,日頭出來一曬,因為沒有根,就枯乾了。有不少學生在福音聚會中一次又一次的決志,信主後若沒有建立與神的關係,沒有恆常的靈修,沒有經歷神在他生命中所帶來改變的經歷,由於信仰只停留在頭腦知識上,當人生遇到困難和考驗時,便在真道上流失了。

本人在沙田循道衛理中學及迦密唐賓南紀念中學負責宗教組多年,深深體會到若沒有適當的栽培和跟進,大型福音聚會、福音週及佈道會的果效只會曇花一現。若老師、校園福音幹事或傳道人透過栽培小組或靈修小組,跟進決志的同學,幫助他們認識、實踐及經歷信仰,將有助同學的信仰有根有基。

基督教學校的學生信徒,往往在一個過度保護的環境下成長,基督徒老師會負責帶領學校團契週會、小組,向同學傳福音,結果學生漸漸變成被動的觀眾者而生銹腐蝕,他們參加學校團契,只是被服事,由於恩賜未能發揮,青少年變得被動,漸漸不投入甚至離去。基督徒老師應反思牧養的方法,與學生多交流,給討論空間,多尊重,多發揮恩賜和自決帶領的空間。本人作為宗教主任時,學校團契導師的主要角色,是培訓基督徒學生領袖,並給予支援。由他們帶領學校團契週會及小組,這模式相當有效,不但校園團契相當興旺,學生團契的職員及組長,在事奉中面對困難和挑選,檢視自己屬靈生命的不足,學習倚靠神,經歷神。他們的信仰基礎較穩固,便減少在信仰上流失。
倘若你不是基督徒,而在瀏覽本網站後,你希望更多認識基督教信仰,鼓勵你到附近的基督教教會聚會,願神賜福予你。
歡迎原文或原條短片/錄音轉載,有關使用須知請參閱本網站的使用條款。文章、短片/錄音及資料等均有版權,為免日後出現版權問題,未經版權擁有人同意前,請勿另行出版及易名投稿於任何媒體。謝謝!

請稍候
作者簡介
黃偉東 1

黃偉東校長
Contact: mpm@hkcmi.edu

黃偉東 (靈糧堂怡文中學前任校長、基督徒信望愛堂.屯門堂長老、曾經在沙田循道衛理中學及迦密唐賓南紀念中學任職宗教主任多年), 現在透過 長城教育基金會 推動福音傳承-提摩太運動。

黃偉東校長專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