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職場宣教?


界別:金融財務
發布:2019-11-20
Jesus_06
1. 工作便是宣教,職場便是宣教場地
筆者接受了上帝的宣教呼召,89年開始進入神學院唸道學碩士,1990年開始實踐在公司成立小組,職場宣教經過25年,公司定期舉辦佈道會,培靈會,夏令會,聘用全職牧師牧養公司的同事,800人的工作團隊中超過30%基督徒,30位高級經理3/4是基督徒,以聖經的價值經營企業,孕育合乎聖經原則的工作環境, 培養了以上帝的愛和團契一同工作的伙伴,在工作崗位彰顯上帝的榮耀。從一間公司的團契延伸至各公司合辦的基督徒保險從業員團契,見証着職場信徒共同大力推動職場宣教,信仰不再是停留在教堂的建築物內,也不是停留於主日的活動中,而是與生活工作息息相關的融合一起。

馬丁路德的發言,可算是對職場宣教歷史根源的一個引証:"一個鞋匠,一個打鐵師傅,一個農民,每個人都有他的工作和辦公室的事務,他們都是同樣相似於事奉的祭司或主教,每一個都通過他自己工作或辦公室,得到收穫之餘也能服務他人,這些都是對身體和屬靈上得到幫助,身體上各肢體互相服事"[1]
[1] Martin Luther. An Open Letter to the Christian Nobility“A cobbler, a smith, a farmer, each has the work and the office of his trade, and they are all alike consecrated priests and bishops, and every one by means of his own work or office must benefit and serve every other, that in this way many kinds of work may be done for the bodily and spiritual welfare of the community, even as all the members of the body serve one another.”



2. 聖經中的營商宣教
營商宣教其實並不是嶄新的觀念,從創世記開始,上帝是造物主,他創造了萬物,創造了亞當和夏娃,上帝指派他們在伊甸園工作,給他們ㄧ切結種子的菜蔬和果子,他們可以得到收穫,亞當夏娃加上增值,而獲得良好的回報。洛桑運動於2002年把營商宣教作為未來宣教趨勢的重要議題[1],探討如何營造營商環境為上帝作美事,筆者有幸參與環球營商宣教 (BAM Global) 顧問小組[2],共同從聖經查究上帝在營商宣教工作崗位的啟示,並蒐集及實踐可行個案[3],供教會及信徒參考。
[1] Think Tank on BAM (2002-2004), which, among other things, produced the Lausanne Occasional Paper on Business as Mission as well as the BAM Manifesto.
[2] https://www.lausanne.org/networks/issues/business-as-mission
[3] https://www.www.businessasmission.com/resources/


3. 非洲加納經營農場營商宣教的啟發
我兩年前參與教會於加納的短宣隊,特意開始應用營商宣教,於去年開始在當地經營一個小型養殖非洲鰂魚農場,經過一年時間的實踐,更深體會營商及職場和宣教的融合。

a)經營的農場以環保方式,避免現代農場過分使用化學肥料,人工飼料及藥物等,生產出有機魚,飼料主要依靠天然的浮萍,當地的辣木葉,本地玉米等,找出低成本的經營模式,經營的方式也能和大規模生產商作出競爭,培訓本地人學會以小規模方式經營,加上現代化的系統程序操作讓小規模的農場能夠發揮複製果效,在加納各地擴散,藉此幫助百幾條小村莊以此作維生工具;非洲雨水不穩定,電力供應及水源供應有限制,農場集合各技術:太陽能發電、選用高蛋白浮萍品種、使用水果皮發酵變成肥料、尋找地下水源灌溉,這種模式能讓當地人重新以農業為生計。在下游生產線上創造更多就業機會,所產生魚產不直接賣給批發商,當地小社區,透過和教會年青人合作創造小規模批發小生意,協助單親婦女、寡婦,學習一門手藝經營炸魚檔,轉化成不同工作機會。一個小小農場能夠創造五個農夫職位,一個營商銷售批發及管理炸魚檔的小生意,及十個婦女經營炸魚檔工作,計劃十年內能複製500個小型農場,創造近萬個工作職位,養活多個家庭;農場群成為一個盈利的合作社,共同創造價值,學效上帝起初的創造(創1:28)。

b)宣教是經營農場的主要目的,每個農場都包含宣教士的參與,我們和一個中國家庭教會體系建立伙伴關係,差派農村背景的宣教士長駐在每個農場,因為當地人對於營商及管理的操守缺乏經驗及理念,駐農場宣教士不單在技術上協助他們,中國教會信徒在過去40年增長數量驚人,教會亦常常有很多信徒期望接棒成為宣教士,人數眾多,反觀其他地區宣教士的供應非常缺乏,差派宣教士的支出非常高昂,這個非洲以農場為基地的營商宣教策略能夠吸納很多宣教士家庭,不但向當地人宣教,也能夠服事移居各國的華人,農場本身的盈利能長遠支援宣教士推動事工。

c)職場與宣教的融合,在真理教導上訓練門徒,在農場工作上,不再隱藏基督徒的身份,常常討論聖經中的教導,筆者當地尚未信主的合作伙伴夫婦,因此而認識信仰決志跟隨耶穌基督,就好像保羅在哥林多投奔百基拉和亞居拉而領他們歸主(徒18:2);由於其中一個農場項目是和當地人合作,竟然發現他們教會是來自韓國一個異端,便要和初信的夫婦補習神學,讓他們能分辨純正和異端信仰,怪不得聖經上記載百基拉、亞居拉能夠給阿波羅講解神的道更加詳細(徒18:26),是因為在宣教的的實踐中,必然遇到異教和異端,職場上宣教是能經歷信仰衝擊而扎根更深;這對初信夫婦是我們生意的合作伙伴,偶然的機會下這夫婦知道有一個來自中國的生意人,因為爭執錯手推撞而殺了他的生意伙伴,因已被關在加納警察局超過三年,他不懂英語,警察局的人也不懂中文,我們去羈留所探望他,他萬分懊悔,把所有財產賠償死者家屬,我們為他禱告,奉主的名釋放他,第二天, 警察局竟然通知我們這個人會於下周釋放,這個是非常意外的收穫!我們的農場就接待了這位殺人犯,幫助他重過新生,這個奇遇讓我們親自經歷保羅怎樣在監獄裡靠住神的大能釋放被擄的。 以上提及營商模式中的分銷是和當地教會年青人合作,藉此幫助弱勢婦女,透過這活動能夠和當地教會實踐愛鄰舍,合作項目亦定下奉獻標準,建立差傳基金,教導年青人奉獻的服事,非洲教會亦缺乏財政資源,年青人小組經營的小生意為教會創造了奉獻的機會,養魚場只是其中一個項目,可以衍生其他不同的小生意,如製造麵包,摩托車修理,小型裁縫店,手機零件小店,小餐廳,小食店等等,期望更多基督徒把自己經營的工作職場或小生意,能夠以宣教為使命,不單單勤力工作,努力賺錢,更讓工作和職場本身成為宣教的平台。

筆者的結論:無論大城市、小村庒,無論是商業財經企業、農場街角小店,都是神創造給世人的祝福、都是信徒皆祭師的祭壇。

倘若你不是基督徒,而在瀏覽本網站後,你希望更多認識基督教信仰,鼓勵你到附近的基督教教會聚會,願神賜福予你。
歡迎原文或原條短片/錄音轉載,有關使用須知請參閱本網站的使用條款。文章、短片/錄音及資料等均有版權,為免日後出現版權問題,未經版權擁有人同意前,請勿另行出版及易名投稿於任何媒體。謝謝!

請稍候
作者簡介
Titus-Yu-Hon-Kit

N1
Contact: mpm@hkcmi.edu

國際短宣使團常委會主席、教牧學博士,全球保險界(GAMA)100強經理人,保險公司資深營業總監。1990年開始職場宣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