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與憂慮

作者:冼日新牧師/博士
經文:

馬太福音 6:25-34

發表:2019-07-05
聖經信息靈修文章
作者:冼日新牧師/博士

工作與憂慮
作者:冼日新牧師/博士 《經文:馬太福音 6:25-34》發表:2019-7-5

工作反思:

根據加拿大的 Mood Disorders Society of Canada 在 2009 年曾發表的報告:有 300 萬人 (全國人口的 10.4 %) 患有抑鬱病症,相比糖尿病 (4.8 %)、癌症 (2.5 %) 是高很多; 人一生有機會患精神病是五份之一;  全年自殺有 4,000 人 (其中 90 %是與精神病有關); 患抑鬱最高的群組是 20 歲以下; 患焦慮最高的群組是 20-29 歲; 女人患抑鬱是男人的兩倍。情緒抑鬱的困擾可以有很多不同的原因,與生活上的憂慮有很直接的關係,包括:健康、經濟、家庭、轉工、失業、與上司同事的關係、及不同的工作壓力等。

耶穌當時面對門徒及身邊的群眾,他們雖然與現今的世代相距二千多年,但與今天的信徒仍有很多類同的地方,同樣面對生活上衣、食、住、行,各方面的憂慮,也同時在政治上受著羅馬政府的壓制,成為二等公民、受著不少不公義的對待。在馬太福音 6:25-34 十節經文中,「憂慮」、及「思慮」就已經出現七次之多。主教導今天在職場的信徒,如何勝過憂慮呢?

(一) 觀看天上的飛鳥及野地的百合花 -「你們看那天上的飛鳥、也不種、也不收、也不積蓄在倉裡、你們的天父尚且養活他。」

在農業社會,人在吃、喝基本上的需要,是不可缺少耕種、收割、及積蓄糧食在倉裡,但飛鳥完全沒有作這些的工,天父尚且養活它們,仍然繼續生存。「你想野地裡的百合花、怎麼長起來、他也不勞苦、也不紡線.然而我告訴你們、就是所羅門極榮華的時候、他所穿戴的、還不如這花一朵呢」-另外、人穿著的衣裳,是人的基本需要,需要勞苦、紡線,才能夠完成一件衣裳,然而野地裡的百合花、不勞苦、也不紡線,它們所穿戴的、它們的顏色、它們的鮮艷,比所羅門王極榮華的時候所穿戴的,還要更美麗呢。

在現今職場的世界,信徒雖然不像農業社會時候的工作,需要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汗流浹背,才得糊口,固然人仍需努力作工,盡心盡力,才能得著理想的工作成果。然而,主耶穌提醒祂的門徒:「他們不比飛鳥貴重得多麼」、「野地裡的草、今天還在、明天就丟在爐裡、 神還給它這樣的妝飾、何況他們呢」- 神豈會不看顧屬祂兒女呢?是的,神的兒女既然比天上的飛鳥、野地裡的百合花貴重得多,神必定會看顧、保守、及供應每天的需要,神的兒女又何需憂慮呢?

信徒在忙碌的工作生活中,可嘗試為個人尋找歇息的空間,多一點仰望神所創造的大地,也必能更體會神每天所施下的慈愛及供應。 事實上,主提醒門徒:「你們那一個能用思慮、使壽數多加一刻呢。〔或作使身量多加一肘呢〕。人一生的歲數、高度,尚且不在人的控制中,是神早已經定下的,是人縱然加上憂慮亦不能作出改變。正如每天的生命都是在神的保守中,像人睡覺時沒有作出刻意控制或留心,人的心仍跳動、肺仍呼吸,都是在神的保守下繼續運作,人又何必為那些不能控制的事情憂慮呢?

主不是否定在職場的信徒,面對每天工作的難題,仍需要有週詳的計劃,乃是為著那些超越人能力範圍以外的事情,可以學習完全交托給掌管人生命的父神。雷茵霍爾德·尼布爾 (Reinhold Niebuhr) 之「寧靜禱告」 (Serenity Prayer), 也可成為在職場的信徒,在面對工作壓力或難題時的禱文:「神啊, 求祢賜給我平靜的心, 去接受我無法改變的事; 賜給我勇氣, 去做我能改變的事;  賜給我智慧,去分辨這兩者的不同。」(God grant me the serenity to accept the things I cannot change, courage to change the things I can,  and the wisdom to know the difference.)

(二) 先求神的國和神的義 -「你們要先求他的國、和他的義、這些東西都要加給你們了」。

主門徒在職場的服事,藉著工作及信徒的生命見證神的國度、及將工作的果效帶進入主再來的國度及新天新地中。人將工作的焦點及目標全放在個人的需要上,反而讓人的憂慮增多。 然而,人將工作的中心及意義放在神的國度上,人的憂慮反而相對地減少,因為人倚靠神的信心會增大,更加相信神會保守工作最終的成果。

在二零零八年曾有一個有趣之報告,指到人生的快樂指數是呈現 “U” 型狀,是由英國及美國的科學家研究的成果,對象是全球八十個國家,來自二百萬不同年齡的男女,由英國的 Warwick 大學作數據分析。結果發現不論富有、貧窮、已婚、單身、有孩子、或沒有孩子的人,人生最不開心及最多憂慮的,是在四十至五十歲的階段,而人生最快樂的時候是在幼年及老年。到人生五十歲左右,身體較為健康的人之快樂指數就會逐漸提升,而到七十歲時仍可恢復二十歲時的開朗心境,人仍可有盼望。負責研究的 Professor Andrew Oswald 感到很驚訝的,是各個國家的數據都可相近,而解釋的原因是人到中年會來到谷底,因為發現自我的限制、還有很多沈重的責任,包括:照顧年老的父母、面對年老親人的離世、兒女空巢期、與青少年的兒女產生衝突的關係、個人身體的改變、工作沈重的擔子等。

主的門徒面對「中年危機」 (mid-life crisis),同樣會產生很多憂慮。但門徒面對「中年危機」,可以將它轉化成「中年轉機」,藉著反省過去在職場的人生,神如何帶領他們的工作、裝備技能、及豐富經驗、繼而展望未來,可如何藉工作的崗位回應神的國度呢!
《馬太福音》靈修文章
其他信息內容
倘若你不是基督徒,而在瀏覽本網站後,你希望更多認識基督教信仰,鼓勵你到附近的基督教教會聚會,願神賜福予你。
歡迎原文或原條短片/錄音轉載,有關使用須知請參閱本網站的使用條款。文章、短片/錄音及資料等均有版權,為免日後出現版權問題,未經版權擁有人同意前,請勿另行出版及易名投稿於任何媒體。謝謝!

請稍候
作者簡介
DRSIN-150x150

冼日新牧師/博士
Contact: mpm@hkcmi.edu

冼日新牧師於香港大學取得工程學理學士、及工程學碩士。畢業後曾於香港理工學院 (香港理工大學前身) 作講師,其後蒙神呼召作全職的牧養事奉,分別在香港大埔平安福音堂作主任牧者、及在南溫哥華基督教頌恩堂作主任牧師多年。冼牧師亦分別在加拿大維真神學院 (Regent College) 完成文學碩士、及在西三一大學 (Trinity Western University) 完成教牧學博士課程,專注研究教會在屬靈領袖的培育。

冼日新牧師信息